Search

「教育孩子,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。」
-
上次分享了關於「二寶容易插嘴」的文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教育孩子,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。」
-
上次分享了關於「二寶容易插嘴」的文章後,有些家長私底下不約而同地詢問了我極為類似的問題─

「容易插嘴有常見的原因嗎?」
「要怎麼發現容易插嘴的原因呢?」

|
.
「教育孩子的時候,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。」身負引導孩子重任的我們,先要練習擁有一雙「透視眼」,不執著於或只針對困擾行為下手,而是如同剝洋蔥般,層層剝開那些行為,試圖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,儘管剝開的過程容易讓人覺得刺眼不適,就如要能先不對那些行為貼上標籤、放下想直接執行處罰以得到立即效果的衝動,是一段煎熬的過程,但,如果能先帶有這樣的決心與想法,逐漸擁有「透視能力」,我們會漸漸發現,其實我們能且需要協助孩子的地方,更在深處。
˙
|

擁有了透視能力,我們就會漸漸從孩子身上看出幾種可能的原因了,而最大部分的共同原因,極有可能是自卑感在隱隱騷動。

「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 (inferiority),它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,激勵他嘗試透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。個人處境的改善可以緩和自卑感。」─阿德勒Alfred Adlder,現代心理學之父

❣️
每位孩子都有想追求優越感的動機,擁有自卑感本身並不是件壞事,有時反而能藉由它來激勵自己逐步超越自我,讓自己更加成長。
❣️

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覺得,老么似乎很常表現得比哥哥姊姊們要更努力、更突出,畢竟從他們的生命經驗來看,打從一開始就有一位比自己發展要快且能力更好的人存在,已具有一定發展程度與能力的大孩子們所克服過的困難,是較小的孩子們才正要面對的,為了補償這類的自卑感,通常較小的孩子們會加倍努力,以追上、甚至超越哥哥姊姊們,也正是這樣的企圖心,驅使孩子更急於表現自己、想尋求認同與關注,來證明自己並不遜色於大孩子,自己是有價值感的存在,看著眾人目光集中於發言的大孩子身上,看著和父母交談而擁有了父母此刻注意力的大孩子,較小的孩子自然也想做些什麼來緩和自卑感。

-
每個行為背後,都有孩子試圖努力的痕跡以及努力達成的目的,期待逐漸練就「透視眼」的我們,會越來越有力量,適切的鼓勵孩子擁有勇氣與自信,完成他一項項生命的課題,就如同我們也將更有力量,不再焦慮於只看見「愛插嘴」的行為,而是看見背後我們能做到的更多事一般。

#阿德勒心理學
#小羊老師教育札記
#小羊老師TM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大家好! 我是小羊老師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,在這漫漫花朵的宇宙裡遊戲吧! About Me ─ *國立政治大學 | 幼兒教育研究所 *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|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*雙北幼兒才藝講師
View all posts